好茶需好水|古今泡茶擇水標準
輕的一般是宜茶的軟水。
茶中有道。這反映了中國一個有趣的文化現(xiàn)象:"官大表準"!--這個故事講的是幾個人對時間,在弄不清時間標準的情況下,人們的習(xí)慣心理是誰的官階高,誰的手表便走時準確,便以此為準校正手表走時;实凼翘熳樱e足為法,吐詞為經(jīng),乾隆說玉泉是"天下第一泉",誰還有膽量再說三道四!不服?忍著。自此不再為水的等次費唇舌了。
究竟什么水宜茶呢?一般人贊同陸羽的觀點:"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。"這是以水源分類,還要加上天上落下的雨水、雪水,還有今之自來水,蒸餾水。何種為佳?得具體分析。由于工業(yè)污染,"揚子江心水"大概無資格充當"水狀元"了。
古人對烹茶用水并不教條,仍相信自己的經(jīng)驗或直覺,就地取材。事實上天下人不可共飲一泉,何況茶人更重的是品茗之趣。由此而生發(fā)的"品水文學(xué)"旨在寫茶趣,寫情懷。詠泉水的,如:坐酌泠泠水,看煎瑟瑟塵。無由持一碗,寄與愛茶人。--唐·白居易《山泉煎茶有懷》瀉從千仞石,寄逐九江船。迢遞康王谷,塵埃陸羽仙。何當結(jié)茅屋,長在水簾前。
--北宋·王禹稱《谷簾泉》飛泉天上來,一落散不收。披巖日璀璨,噴壑風飚飀采薪絕品,詫茗澆窮愁。敬謝古陸子,何來復(fù)來游。(注:音cuàn)
--南宋·朱熹《康王谷水簾》其它如"文火香偏勝,寒泉味轉(zhuǎn)嘉。"(唐·皎然《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》)"銀瓶貯泉水一掬,松雨聲來乳花熟。"(唐·崔鈺《美人嘗茶行》)"自汲香泉帶落花,漫燒石鼎試新茶。"(宋·戴昺《賞茶》)等。
詠江河水的,如:江湖便是老生涯,佳處何妨且泊家。自汲淞江橋下水,垂虹亭上試新茶。
--宋·楊萬里《舟泊吳江》蜀茶寄到但驚新,渭水蒸來始覺珍。滿甌似乳堪持玩,況是春深酒渴人。
--宋·余靖《和伯恭自造新茶》桃花未盡開菜花,夾岸黃金照落霞。自昔關(guān)南春獨早,清明已煮紫陽茶。
--清·葉世倬《春日興安舟中雜詠》這三首詩第一首歌詠吳淞江,此水源于太湖,至上海與黃浦江會合,由吳淞口入海。陸羽擇水排名錄上位列十五。第二首詠渭水,未入排名錄。渭水系黃河支流,流經(jīng)黃土地帶,一般人認為水濁不宜泡茶,但明人許次忬認為"濁者,土色也。澄之既凈,香味自發(fā)。"并說"飲而甘之,尤宜煮茶,不下惠泉。"看來他說的很有道理,詩人余靖用渭水烹蜀茶,覺其味"珍"。第三首詠漢江水,即陸羽排名錄上的"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",排名十三。舟行江中,汲水烹茶,自然別有情趣。所烹紫陽茶系唐代貢茶,明清及民國時代暢銷大西北,并經(jīng)"絲茶之路"遠銷中東、北非。
詠井水的,如:我有龍團古蒼璧,九龍泉深一百尺。憑君汲井試烹之,不是人間香味色。
--宋·歐陽修《送龍井與許道人》詠井水的佳句還有"碾為玉色塵,遠汲蘆底井。"(宋·梅堯臣《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》)"莆中苦茶出土產(chǎn),鄉(xiāng)味自汲井水煎。"(元·洪希文《煮土茶歌》)"下山汲井得甘冷。"(宋·楊萬里《謝木韞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》)等。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