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世紀(jì)后期煮茶茶具的改進(jìn)|茶具歷史
經(jīng)以魚目、涌泉、連珠為煮水之節(jié),然近世(指南宋)淪茶,鮮以鼎鑊,用瓶煮水,難以候視,則當(dāng)以聲辨一沸、二沸、三沸”。依羅大經(jīng)之意,過去(南宋以前)用上口開放的鼎、鑊煮水,便于觀察水沸的程度,而改用瓶煮水,因瓶口小,難以觀察到瓶中水沸的情況,只好靠聽水聲來判斷水沸程度,《鶴林玉露》又說:“陸氏(陸羽)之法,以末(指碾碎的茶末)就茶,故以第二沸為合量下末!标懹鹗翘瞥耍恰茶經(jīng)》的作者,被認(rèn)為是我國唐代茶文化興起的奠基人。
這樣一個茶家煮水都使用“鑊”,足可說明唐代還未曾使用“湯瓶”。又據(jù)宋代文學(xué)家蘇軾在《煎茶歌》中談到煮水說“蟹眼已過魚眼生,颼颼欲作松風(fēng)鳴……銀瓶瀉湯誇第二、未識古人煎水意!碧K軾的這段詩詞可以作為宋以來煮水用“湯瓶”的又一很好的例證。
明朝,淪茶煮水使用“湯瓶”更是普遍之事,而且湯瓶的樣式品種也多起來。從金屬種類分,有錫瓶、鉛瓶、銅瓶等。當(dāng)時茶瓶的形狀多是竹筒形!堕L物志》的作者文震亨說,這種竹筒狀湯瓶好處在于“既不漏火,又便于點(diǎn)注(泡茶)”?梢姕考戎笏挚捎糜谂茶兩種功用。
明代同時也開始用瓷茶瓶,可是因?yàn)椤按善恐笏m不奪湯氣,然不適用,亦不雅觀!彼詫(shí)際上,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。明朝“茶瓶”中還有奇形怪狀的作品。見《頌古聯(lián)珠通集》“一口吸盡江南水,龐老不曾明自己,爛碎如泥瞻似天,鞏縣茶瓶三只嘴。”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,稀奇到了脫離生活實(shí)際的地步。無疑,這種怪異茶瓶只能作為收藏裝飾物,僅此而已。
中世紀(jì)后期煮茶茶具的改進(jìn)
茶具歷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