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陽毛尖茶手工炒制技術(shù)|綠茶炒制工藝
信陽毛尖手工炒制分生鍋、熟鍋、烘焙、揀剔等過程。
1、生鍋
生熟兩鍋均用直徑82.5厘米的“牛四鍋”,呈30-35斜度安放在33厘米多高的鍋臺上,兩鍋相連砌置。生鍋即殺青和初揉,炒茶前要把鍋面磨光擦凈,保持鍋面清潔光滑。鍋溫較高,各級鮮葉要求不同,高檔鮮葉160-180℃ ;中低檔鮮葉180--200℃。每鍋投葉量0.5-0.75公斤。生鍋炒制時間,根據(jù)鮮葉老嫩,芽葉肥瘦,水分多少靈活掌握,一般翻炒加揉捻需7-10分鐘。鍋溫升到要求時,開始投葉,用特制的茶把子( 一種竹茅編扎成事的圓帚)有節(jié)奏地挑翻,將葉子在鍋里不斷翻炒,發(fā)出經(jīng)微的啪啪聲,水分迅速散發(fā),約3-5分鐘,葉質(zhì)變軟,葉片卷縮,手握成團改用起揉捻的“裹條”炒法,用茶把子前端竹梢將葉子收攏,在鍋內(nèi)呈弧形團團滾動,用力先輕后重,轉(zhuǎn)幅先大后小,動作先慢后快,并不時用茶把抖散茶葉,以散發(fā)水分。如此交替進行,約經(jīng)7分鐘左右,炒至四、五成干(含水量為55%)條索明顯,少量茶汁擠出有粘手感時,掃進熟鍋整形。
2、熟鍋
熟鍋是形成毛尖細圓、緊直的關(guān)鍵環(huán)節(jié),通過整形使水分蒸發(fā),香氣發(fā)揮,外形達到細、圓、緊、直。鍋溫80-90℃。鍋面要求清潔光滑。
生鍋葉掃進熟鍋后,開始仍進行“裹條”和“扇條”。裹條用力大,轉(zhuǎn)圈小,主要是進一步把條揉緊,扇條用力小,轉(zhuǎn)圈大,具有揉條和散發(fā)水分的作用。當茶條緊細,進行“趕條”。趕條要求緊握茶把,稍碰茶條,上下轉(zhuǎn)動,趕直茶條,抖散團塊,炒至六、七成干,葉面茶汁不再相互粘著,就用右手(以習(xí)慣為好)進行“理條”。
理條包括抓條和甩條兩種手法。抓條時,掌心向下,拇指捏起,離鍋心12---15厘米高處用腕力將葉條由“虎口”處迅速敏捷地搖動甩出,使茶葉條從鍋內(nèi)心沿順序落入鍋心,手中的茶葉不要一次甩完,宜保留五分之二。循序進行,到茶條形成,達七、八成干(含水量33-35%)時即可出鍋。
“理條”要抓得勻,甩的開,擺的直而不亂,所以手勢開始應(yīng)松、高、輕、慢,隨水分散失,逐步緊、低、重、快。
3、烘焙
烘焙主要作用是固定外形,繼續(xù)蒸發(fā)水分,達到干燥的目的,防止品質(zhì)劣變,進一步發(fā)揮色、香、味。烘焙分毛火和足火兩次進行,中間適當攤放。
初烘(毛火):熟鍋出來的葉子攤放在烘籠上,約半小時,每烘籠攤放4-5鍋葉量,即可上炕灶進行初烘,初烘溫度(烘頭中心處)70--90℃,時間20-25分鐘,每隔5-8分鐘翻動一次,烘至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