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茶知識:你了解黃茶嗎?
黃茶的品質(zhì)特點是“黃葉黃湯”,這種黃色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(jié)果。黃茶按鮮葉老嫩分為黃芽茶、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。如蒙頂黃芽、君山銀針、溈山毛尖、泉城紅、泉城綠、平陽黃湯等均屬黃小茶;而安徽皖西金寨、霍山、湖北英山所產(chǎn)的一些黃茶則為黃大茶。
1、多悶少抖出好茶
黃茶的殺青、揉捻、干燥等工序均與綠茶制法相似,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悶黃,這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(guān)鍵,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后的茶葉用紙包好,或堆積后以濕布蓋之,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,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,形成黃色。殺青鍋溫較綠茶鍋溫低,一般在120℃-150℃。
殺青采用多悶少抖,造成高溫濕熱條件,使葉綠素受到較多破壞,多酸氧化酶、過氧化物酶失去活性,多酚類化合物在濕熱條件下發(fā)生自動氧化和異構(gòu)化,淀粉水解為單糖,蛋白質(zhì)分解為氨基酸,都為形成黃茶醇厚滋味及黃色創(chuàng)造條件。悶黃是形成黃茶品質(zhì)的關(guān)鍵工序,依各種黃茶悶黃先后不同,分為濕坯悶黃和干坯悶黃。
濕坯悶黃在殺青后或熱揉后堆悶使之變黃,由于葉子含水量高,變化快。溈山毛尖殺青后熱堆,經(jīng)6-8小時,即可變黃。平陽黃湯殺青后,還會趨熱快揉重揉堆悶于竹簍內(nèi)1-2小時,就變黃。北港毛尖,炒揉后,覆蓋棉衣,半小時,俗稱“拍汗”促其變黃。
干坯悶黃由于水分少,變化較慢,黃變時間較長。如君山銀針,初烘至六七成干,初色40-48小時后,夏烘至八成干,復(fù)色24小時,達到黃變要求。黃大茶初烘七八成干,趁熱裝入高深口小的篾籃內(nèi)悶堆,置于烘房5-7天,促其黃變。霍山黃芽烘至七成干,堆積1-2天才能變黃。
總之,盡管各類黃茶堆積變黃有先有后,方式方法各有不同,時間長短不一,但都是悶黃過程,這就是黃茶制法的特殊性。
在悶黃過程中,由于濕熱作用,多酚類化合物總量減少很多,特別是C-EGCG和L-EGC大量減少,由于這些酯型兒茶素自動氧化和異構(gòu)化,改變了多酚類化合物的苦澀味,形成黃茶特有的金黃色澤和較綠茶醇和的滋味。
2、黃茶審評有技巧
因品種和加工技術(shù)不同,黃茶的形狀有明顯差別:如君山銀針以形似針、芽頭肥壯、滿披毛的為好,芽瘦扁、毫少為差;蒙頂黃芽以條扁直、芽壯多毫為上,條彎曲、芽瘦少為差;鹿苑茶以條索緊結(jié)卷曲呈環(huán)形、顯毫為佳,條松直、不顯毫的為差。從色澤和味道來看,以金黃色鮮潤為優(yōu),色枯暗為差,評凈度比較梗、片、末及非茶類夾雜物含量。
黃大茶干嗅香氣以火功足有鍋巴香為好,火功不足為次,有青悶氣或粗青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