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餅病的發(fā)生與防治
茶餅病是茶葉上一種嚴重的芽葉病害。在世界上一些主要產茶國家,曾因它的發(fā)生,給茶葉生產帶來災害性的損失。在我省山區(qū)和海拔較高的茶園發(fā)生比較嚴重。此病為害茶樹新梢、新葉,直接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,帶病斑芽、葉制成的茶易碎,成茶味苦。
此病僅在茶樹嫩葉和新梢上發(fā)生,病斑多分布于葉尖和葉緣。在葉面先產生淡黃色水漬狀小斑,以后逐漸擴大,顏色變深,成淡黃褐色圓斑,病斑正面慢慢凹陷,背面逐漸隆起,呈饅頭狀突起,并在其上面生出白色或淡紅色粉狀物。最后粉末消失,隆起部分萎縮成為淡褐色枯斑。發(fā)病嚴重時,多個病斑互相融合,使葉片腫脹、皺縮、卷曲成畸形。嫩梢被害時,引起嫩莖扭曲或折斷,并引致新梢枯死。
茶餅病是由真菌引起的,在病斑突起部分的白粉,就是病原菌的擔子和擔子孢子。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潛伏于病葉組織中越冬和越夏。次年春、秋季節(jié)當平均氣溫在15-20℃,相對濕度在85%以上時,即產生擔子和擔子孢子,擔子孢子被風雨吹送到嫩梢上,遇水發(fā)芽侵入葉片組織,發(fā)展形成菌絲,并在其中生長,后期突破葉片下表皮,長出白粉狀的子實層,成熟的擔孢子再次侵入蔓延。帶病的苗木可作遠距離傳播。但枯死的病組織不起傳病作用。
茶餅病是一種低溫高濕型病害。其發(fā)病受三個因素制約,當遇到較低溫(16-18℃),高濕(相對濕度在85%以上),短日照時有利發(fā)病,引起流行。其擔孢子受陽光直射半小時即喪失活力。所以,此病一般發(fā)生于高山茶園、郁蔽度大的茶園和陰涼多雨的季節(jié)。
對付茶餅病首先要加強茶園管理,勤除草,使茶園通風透光;要合理施肥、適當增施磷、鉀肥,防止單施氮肥使枝葉柔嫩而增加發(fā)病程度。密植茶園,一定要施足基肥,以增強樹勢,提高抗病能力,要堅持勤采收,不要留葉太多,甚至可以不留葉。其次,可采用消除病原越夏場所的辦法。夏季在加強茶園管理的基礎上,減少蔭蔽程度,利用陽光消除茶餅病病原菌越夏場所,使之無法渡夏。第三,在本病發(fā)生嚴重的地區(qū),冬春修剪應在15-20天內全園修剪完畢,以控制次年春季茶餅病的發(fā)生。第四,化學藥劑防治,目前有效的藥劑不多,其中以十三嗎啉和比銹靈較為有效。發(fā)病區(qū)在采摘期間如遇此病流行,可用75%十三嗎啉乳劑1000-2000倍液或50%比銹靈可濕性粉劑1000-1500倍液于發(fā)病早期噴施,如無上述藥物,則可用0.2%硫酸銅或75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。隔10-13天后,需再噴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