烹茶:掌握火候是關(guān)鍵|中華茶藝基礎(chǔ)
"初聲"、"轉(zhuǎn)聲"、"振聲"、"驟聲"皆是未沸時水汽與器壁共振發(fā)出的聲響;無聲則沸。如俗語所說"開水不響,響水不開",此話又用來比喻謙虛,所謂"滿壇子不響,半壇子咣?"。
水沸騰時一般汽化現(xiàn)象基本中止,聲波共振亦隨之基本中止,所以"開水不響"。這是聲辨。氣辨是看汽化現(xiàn)象強弱,水溫達100℃便蒸氣升騰,直到燒干為止。當蒸氣直沖,并掀開瓶蓋時,水定已沸騰。
那年頭沒有溫度計,古人只好靠眼、耳判斷水是否沸騰。皮日休是唐代詩人,他的《煮茶》就寫了"三辨",詩曰:香泉一合乳,煎作連珠沸。時看蟹目濺,乍見魚鱗起。聲疑松帶雨,餑恐生煙翠。
清代名士李南金也寫有一首詠煮茶火候的詩,詩曰:砌蟲唧唧萬蟬催,忽有千車捆載來,聽得松風(fēng)并澗水,急呼縹色綠瓷杯。李南金和皮日休的觀點相同:水臨近沸點,火候恰到好處。但按張源的"三辨"之說此刻水未純熟,仍是萌湯。何者為宜?
古人云,"老與嫩,皆非也",又說"水老不可食"。"老"指水燒過了頭,有益礦物質(zhì)全析出,有毒物質(zhì)亞硝酸鹽含量因蒸發(fā)而升高,水無刺激性,味滯純,說"水老不可食"有一定道理。"嫩"指水未開,礦物質(zhì)未析出,水不好喝,因溫度不夠,茶葉中有益物質(zhì)未充分溶解,香氣和滋味均不佳。還有人主張水煮至"蟹眼"恰到好處。如名士褚人獲就認為"若聲如松風(fēng)澗水而遽瀹(yuè)之,豈不過于老而苦哉!"他說:松風(fēng)檜雨到來初,急引銅瓶離竹爐,待得聲聞俱寂后,一甌春雪勝醍醐。
一般說來,煮茶多用武火與文火,沒炒菜那么復(fù)雜,但在燃料的選擇上要求比較特殊!茶經(jīng)·五之煮》云:其火,用炭,次用勁薪。其炭,曾經(jīng)燔(fán)炙,為膻膩所及,及膏木、敗器,不用之。古人有勞薪之味,信哉!陸羽認為煮茶最好用木炭,其次是硬柴,如桑、槐、桐、櫟一類。沾染了油腥氣味的曾燒過的炭,以及含油脂的木柴,如柏、桂、檜一類,還有腐朽的木器都不能用來煮茶,否則會有"勞薪之味",此語典出《晉書·荀勖(xù)傳》,說的是晉代荀勖與皇帝一塊吃飯,荀勖說這飯是用"勞薪"燒的,皇帝驚奇,問廚子,果然是用陳舊的車腳做燃料燒的飯。
陸羽此論很有道理,燃料不潔則必串味,有損茶品。他強調(diào)烹茶要用"活火",唐代李約說"茶須緩火炙,活火煎",蘇軾說"貴從活火發(fā)新泉"、"活水還須活火煮"。
所謂"活火",大概指燃料潔凈,無異味,燃燒力強,有火焰。唐代蘇廙(yì)著《十六湯品》概敘茶湯好壞,其中有五品都因為燃料不好而壞了茶湯,文中說:……第十二,法律湯:凡木可以煮湯,不獨炭也。惟沃茶之湯非炭不可在茶家亦有法律,水忌停,薪忌薰。犯律逾法,湯乖,則茶殆矣。第十三,一面湯:或柴中之麩火,或焚余之虛炭,木體雖盡,而性且浮。性浮,則湯有終嫩之嫌。炭則不然,實湯之友。第十四,宵人湯:茶本靈草,觸之則敗。糞火雖熱,惡性未盡,作湯泛茶,減耗香味。第十五,賊湯,一名賤湯:竹條樹梢,風(fēng)日干之,燃鼎附瓶,頗甚快意,然體性虛簿,無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