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州黃檗茶|江西名茶
瑞州黃檗茶產(chǎn)于江西高安縣(今高安市),1985年進京參加全國優(yōu)質農(nóng)產(chǎn)品展覽會,被評為全國優(yōu)質農(nóng)產(chǎn)品。歷史上的黃檗茶在元、明兩代列為貢品。
品質特征
外形挺秀多毫;香氣清高;湯色明凈,滋味醇厚,葉片嫩綠明亮。采用炒生鍋、炒熟鍋、攤涼、烘焙、足火等工序加工而成。
制茶工藝
瑞州黃檗茶的制茶工藝為采用炒生鍋、炒熟鍋、攤涼、烘焙、足火等工序加工而成。
炒生鍋:鍋溫 120~140℃,每鍋投葉量 0.4~0.5公斤,炒約 5~6分鐘,到達葉變軟,色轉暗,折梗不斷為適度。
炒熟鍋:有理條作用,邊炒邊揉,三搓一抖為其特點,炒到茶葉六、七成干,形成緊、直、圓、光即可出鍋。稍經(jīng)攤涼,進行烘焙和足火。待茶葉含水量至 5~6%,白毫顯露,香氣 濃烈,即加工完成,趁熱裝包貯存。
茶詩賞析
黃檗茶歷史悠久,根據(jù)《瑞州府志》記載,遠在唐代已作貢品。宋人所著《萍州可談》中就有“江西瑞州黃檗茶,號稱絕品”的記載。北宋文學家蘇轍貶謫筠州(瑞州)時,寫有茶花詩二首,其一《詠前寺茶花》詩曰:
黃檗春芽大麥粗,
傾山倒谷采無余。
只疑殘枿陽和盡,
尚有函花霰雪初。
耿耿清香崖菊淡,
依依秀色嶺梅如。
經(jīng)冬結子猶堪種,
一畝荒園試為鋤。
作者以黃檗春芽只有大麥粒那么大,來表明采摘的黃檗茶之幼嫩、細小,采摘時傾山倒谷,幾乎把幼芽都摘光了。詩人擔心茶樹經(jīng)過如此細致幾番的采摘,它的養(yǎng)分會耗盡,元氣會大傷,沒有能力再繁育了。但想不到冬天它還能開放出許多茶花來。這種花清香如崖菊,秀色如嶺梅。結下茶籽,又可拿來播種,再長成茶樹。
從此詩可見,黃檗茶遠在宋代,其產(chǎn)、制都已積下了豐富經(jīng)驗。該茶在元、明兩代,均被列為貢品,年進貢達15千克。但自清代至民國,瑞州綠茶逐漸衰落。到了本世紀40年代,瑞州綠茶幾乎面臨絕境,年產(chǎn)總量僅250千克。
瑞州黃檗茶
江西名茶